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人才托举强国梦——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飞跃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政策和制度,大力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

这是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力量——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蛟龙深潜,从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到中国天眼、国产航母、北斗导航……这背后,离不开他们的潜心科研和奋斗攻关。

这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撑——从教书育人的园丁到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从深入田野的农技人员到传播正能量的宣传工作者……他们一直在努力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行各业,但有共同的身份:专业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政策和制度,大力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理、工、农、医各类人才加起来共几十万人,到目前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328万人,两院院士1600多人,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为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了强大力量。

改革创新人才评价

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感越来越多

中关村,北京最有名的“村”。

2013年9月30日上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在这里进行了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的第九次集体学习。总结中关村的发展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里有着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

2011年,北京市深化中关村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在中关村探索实施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模式,只要符合规定的业绩条件,就可直接申报正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的职称评审。通过直通车评价,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青年科学家邵峰一步到位取得研究员职称,还在201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

人才评价为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激励等提供依据,具有“指挥棒”作用,在人才发展机制中十分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才评价机制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改革创新。

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重要组成部分,职称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体经历了技术职务任命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三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基本沿用了原有的聘任制度。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把专业技术人员归为国家干部序列,职务实行任命制,同时实行“学衔”制度,对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根据其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授予学术职务称号。这一时期的学衔作为确定工资、政治与生活待遇的依据,提高了科技人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工资基本处于冻结状态,技术职务任命制度与“学衔”制度基本停顿,“文革”期间职称工作被迫停止。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神州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要恢复科研人员的职称,“大专院校也应该恢复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1977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应当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

作为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中科院、教育部、卫生部率先恢复了技术职称。接着,国务院科技干部局提出了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建立技术职称。1979年开始恢复科技干部技术职称和专业干部业务职称的评定工作,共设置了22个职称系列。

由于当时职称是一种称号,一般有大中专学历的人都可以评,且没有严格的数量控制,一些地方出现“教授不教书、工程师无工程”的现象。1986年,国务院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让职称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将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评价机制提出新要求。199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1994年,原劳动部、人事部颁布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在继续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同时,参照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逐步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事关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准入资格控制制度,通过资格考试或认定等方式对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我国迈开了建设人才强国的坚实步伐。会议提出,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列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16年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评价、流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落实《意见》,快马加鞭,一系列改革文件推动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化。

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随后,《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陆续出台……

破“四唯”让量才的尺子更精准。2018年10月,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人社部门重点清理人才项目、职称评审等工作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注重以实绩评价人才,为人才“减负”“松绑”,激励专技人才创新创造,多出成果、多实现成果转化。

为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国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加大职业资格清理力度,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007年12月,国办发布《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放管服”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人社部已先后分七批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削减比例达到70%以上,同时严厉查处“助考”“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

70年历史长河,70年制度变迁。

目前,职称评审更加注重品德、能力和业绩,不断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职称层级设置不断健全,工程、经济等11个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得到贯通;中小学教师、技工院校教师、会计、工程、民航飞行技术、经济、自然科学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等8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截至2017年,全国有6100多万人评聘了专业技术职称,其中正高级198.99万人。建立了59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含准入类36项,水平评价类23项。截至2018年底,有2900多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职称制度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专技人才有了越来越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聚焦高精尖缺

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把人才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日程,着力改善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加快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人才。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2011年,我国出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总体目标。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聚焦高精尖缺,我国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不断健全,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正逐渐形成。

——实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制度,关心关爱杰出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家急需大批的专家,尤其是中青年专家。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提出,要打破常规,优先地提高那些真有本事、贡献突出的杰出人才的生活待遇。

1984年,中组部、中宣部、原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下发《关于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1984年10月,第一批424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产生,其中包括陈景润、宋健、周光召、路甬祥等。

选拔工作在当时经济生活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解决了专家人才工资、级别、住房、两地分居、医疗等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专业技术人员当中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有力地促进了中青专家的成长。

原人事部于1995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的意见》,使这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弘扬重才爱才惜才风尚。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为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解决他们生活待遇偏低问题,开始实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那一年,共有1200多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当时经济条件下,津贴对体现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让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直接感受到来自中央的关怀与温暖。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并逐渐完善了政策,扩大了范围,强化了服务,加强了跟踪。2008年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选拔范围。

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全国共选拔21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8.2万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工作领域的著名品牌,成为加强国家专家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干事创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吹响“高端引领”的时代号角。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十分缺乏,许多重要学术、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出现断层。

1995年,原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启动实施了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专项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为帮助入选高层次人才早日挺立世界科技前沿,人社部门探索建立起“高级研修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为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舞台。

依托百千万人才工程,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兰荪、李崇坚、温进坤、蒋宗勇、郑家奎等一大批领军人才涌现,共遴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700多名,其中入选两院院士的已有330多人。近年来,百千万人才占当年院士入选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2017年有80人当选院士,占当年新当选院士总数的62.5%。

——实施博士后制度,为青年创新人才铺就“星光大道”。

针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高级人才培养使用中存在的重重羁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两次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在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7月,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开始实施。

博士后制度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户籍管理、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人员编制、学科交叉等多方面的限制,致力于构建符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的设立,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安心科研提供良好环境。

实施30余年来,博士后制度已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99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72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培养博士后22万人,出站博士后人员中,96人当选为两院院士。

——表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以榜样带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回想起收到参加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通知时的心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至今难以忘怀。“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被国家认可,真是感到莫大的幸福。”

这个令薛其坤激动而幸福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启动于1999年,受表彰的个人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截至目前,共开展五届表彰活动,表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99名和先进集体126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表彰活动。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接见受表彰人才时指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是国家授予的荣誉称号,很有意义,要积极营造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继续教育更新知识

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

工作闲暇时,打开电脑,登录“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平台”,看课件学习,已成为贵州黔东南州乡村医生徐则明的日常。工作3年以来,除了在线学习,小徐还参加了讲座培训、外出研修等不下六七次。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目前在我国,每年大约有近5000万专业技术人员像小徐一样,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进行“充电”“续航”,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我国继续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起步的。1979年,我国派代表参加了在墨西哥举办的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1984年,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成立。

1986年,关于“七五”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1995年,原人事部印发《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推动继续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005年,原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653工程”,计划从2005年到2010年的6年内,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现代管理、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等5个领域,重点培训30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006年,“653工程”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专项计划第一次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培养工程,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确定为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明确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分批建设200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2011年至今,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开展高级研修项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项目,共建设了160家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完成了1038万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示范性、引导性平台,促进了“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效改善了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供给。

为更好规范继续教育活动,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2015年,人社部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目前,14个省区市实现了继续教育地方立法,会计、档案等专业的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或规定相应出台。地方、部门、行业配合补充、协同联动的分层分类继续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为了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素质,党和国家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特培工作”,即1992年开始实施的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和2009年开始实施的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特培工作突出“特”字,特殊培养、特殊使用,采取选派学员赴内地培养锻炼、组织专家服务团送技到边疆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两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据统计,26年来,新疆特培累计选拔培养了5572名新疆急需紧缺的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开展了66期专家服务团活动;10年来,西藏特培累计选拔培养了120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组织开展了10期专家服务团活动,提升了基层人才能力素质,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脱贫攻坚。

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凸显

造福人民,强国兴邦。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到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怀揣报国之志,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在服务国家、贡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彰显人生意义。

各地各部门搭平台、建载体、优生态,放手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汇聚力量。

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助推关键领域突破性成果“井喷”——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聚集人才,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科技链打造人才链,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关键领域突破性成果大量涌现:“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卫星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捷报频传……

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从上一年第22名跃升至第17名,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行列。2018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5%。

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基层人才之“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进人民心坎里。依托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来自各行业领域的无数专业技术人才走农家、进地头,下工厂、到学校,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实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基层人才。

特别是2011年,人社部启动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目前已建立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90个,44220名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活动30020场次,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才59万余人,惠及基层群众240万余人,被誉为“推动基层发展实实在在的‘暖心工程’”。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项目自2012年实施以来,共派出博士后64批次1500多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整体素质不高、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2016年7月,人社部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人才在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中办出台《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社部瞄准深度贫困地区需求,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

各项政策措施纷纷向贫困地区倾斜:“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开展“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审工作,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支持倾斜的力度;选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表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在贫困地区遴选建设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支持贫困地区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高级研修项目向贫困地区开放;2019年,人社部重点支持100个专家、留学人员和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服务项目,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

2019年人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动员组织各类专家助力脱贫攻坚活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人才人事扶贫工作力度,围绕脱贫重点精准发力,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专家服务团活动,选派贫困地区专业技术骨干赴东部发达地区进修培训,牵线搭桥建立合作关系等,鼓励支持东部地区专家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

从北国山麓到南海礁屿,从西部高原到东方沃野,从祁连山脉到青藏高原,从大凉山区到帕米尔高原,一时间智慧花开遍南北。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向贫困地区群众传经送宝,将智慧的种子撒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和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新的征程上,七千多万专业技术人才正带着初心和使命,满怀光荣与梦想,以奋斗之姿,在复兴之路上创造出更多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更大业绩,为共和国的繁荣昌盛书写更多荣光!